1607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历史记录

高勇: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纺织强国建设新征程

作者: 福布云商

2021-01-15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纺织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考验,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竭尽全力保障了重要防疫物资的供给,稳步推进复工复产,支持国民经济及社会就业回稳,同时坚持深化转型升级,在纺织强国建设道路上坚韧前行。2021年,“十四五”新发展周期已经开局起步,国际形势的复杂严峻性依然不减,由新冠疫情衍生而来的风险因素众多,纺织行业身处深度调整转型阶段,必须勇于突破自身发展约束,积极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要求。

-“十三五”期间-

建设纺织强国目标基本实现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如今,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超过世界比重的50%;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的34%,占全国货物出口额的12%;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占全国比重的71%;规上纺织企业的就业占工业比重的10%。

纺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协调。我国纺织行业依托“双循环”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自主配套能力,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均具有良好竞争力,内外发展较为均衡。

纺织行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2016~2019年纺织行业科技成果丰硕,共有1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进步奖;共有398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共授权有效发明专利近3万件;国产纺织装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纺织行业绿色发展能力积极推进。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以来,纺织行业共有89种绿色设计产品、69家绿色工厂、6家绿色供应链企业被工信部列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在行业中实现了快速推广与应用。

出口竞争力稳定释放。2020年纺织品服装全年出口总额接近3000亿美元。其中,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突出,占行业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5%左右,这使得纺织行业出口结构发生变化,纺织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服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3.4%。

产业结构优化逐步显现。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防疫物资拉动下,经济运行态势持续良好,2020年1~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4%,利润总额同比增218.6%。家纺行业生产及盈利规模均已超过上年同期水平,2020年1~11月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0.3%和21.7%。

综合能力来看,我国纺织产业链从门类品种、产出品质,到生产效率、自主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纺织行业在“十一五”时期构想的纺织强国目标基本如期实现。根据中国工程院对我国26个制造行业开展的竞争力评估结果,纺织工业是我国在全世界居于先进位置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处于第一梯队。

-“十四五”时期-

进入纺织强国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层出。但在风险丛生的形势下,发展机遇依然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将推动内需市场不断升级,为纺织行业提供最为核心的发展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材料技术占据科技革命前沿,纤维新材料以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优势替代传统材料,为纺织行业实现价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径;我国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新科技应用主体广泛多元,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越条件,强化科技创新的发展起到主引擎作用。纺织行业将立足我国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坚持科技驱动、时尚引领、绿色导向的路径基础上,以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引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优化产业体系,以“十四五”为新起点,适应新形势,谋求新突破,跨入新征程,实现新发展。

一是坚持自主自强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1. 加快纤维新材料及配套装备自主创新,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突破,实现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更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发展配套专用技术装备。发展聚乳酸、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聚酰胺、壳聚糖、海藻纤维等生物基纤维,突破单体、原料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差别化产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纤维原料技术路线,解决石化原料比重偏高问题,提升产业链安全可控性,稳固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功能性、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等纤维新材料。

2. 坚持提升绿色制造能力,打通可持续发展路径。大力研发并推广应用纺织绿色制造技术,着重推进生态印染加工关键技术突破,发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术、非水介质印染技术、绿色纺织化学品、印染废水高效低成本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等,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突破,解决制约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建设绿色纺织工厂,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布局开展碳排放相关计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础研究等工作,为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有益贡献。建立起适应绿色发展需要的行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3. 发展高端纺织制成品,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地位。加强纺纱、织造、非织造、染整、缝制等全产业链精细化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全面强化先进、优质制造产业基础。融合新材料、新技术与内需消费升级趋势,开发具有高舒适度、易护理、抑菌保健等功能性及多功能复合的高端纺织制成品,高品质天然纤维产品,具有感知、调节等功能的智能纺织品,不断提升服装服饰以及家用纺织品的品质和科技附加值。大力推动非织造技术、复合材料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先进制造技术水平;针对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应急与公共安全、土工建筑、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拓展纤维材料应用空间,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公共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4. 大力发展纺织智能制造,持续优化生产效率与生产模式,保障产业稳定、安全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研发,解决纺织智能制造重点装备、智能化车间/工厂、智能服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推动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印染、非织造布、服装和家纺数字化网络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快发展纺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组建有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专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跨领域企业协同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先行推进、大批“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

二是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调整为发展主线,强化对需求侧的引导,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1. 大力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纺织产业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及跨产业链融通创新,以纺织新材料、绿色制造、高端纺织制成品为中心,加强相关产业链配套产品及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带动纺织全产业体系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提升材料创新、制造升级和产品开发水平,努力贯通医疗卫生、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等重点产品的跨部门应用体系,拓展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在纤维加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消费市场个性化发展趋势,依托智能制造创新成果,发展纺织服务型制造,提高服装、家纺产品大规模定制服务水平,打造融合线上交易及线下服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拓宽纺织产业链增值空间。以融入国内大循环格局为核心立足点,推动纺织全产业链产品加强品牌化发展,以卓越的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和配套服务为基础,主动提升对消费市场的引领作用和掌控能力,助推自主品牌发展取得新成效。

2. 立足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继续推动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布局,以中西部地区特色资源条件为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服务配套和综合投资环境,形成有序分工合作、高效满足内需、助力新型城镇化的纺织产业布局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势作用,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示范区,促进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国际供应链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跨国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高质量获取技术、品牌、渠道、高端制造及人才等海外优质资源;在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选择适宜地区,稳妥推动制造产能国际化布局,促进产业资源优进优出,与国内产业布局实现协同、互促发展。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是新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史上值得深深铭记的五年,在这期间我们基本实现了建设纺织强国目标,但是,强国建设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止。“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纺织行业将通过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稳固建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优势产业的新定位,努力做出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相适应的发展新贡献!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发江程广场2号楼520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6

域名备案:沪ICP备17024305号-2 

沪ICP许可证号: 沪B2-20200070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