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历史记录

DeepSeek:关于聚酯化纤和薄膜行业产能过剩及解决路径的思考

作者: 聚酯材料生产

2025-03-09

由亚化咨询主办的高端聚酯新材料产业链论坛将于2025年4月25日在杭州召开,探讨各类高端聚酯新材料及其关键原料的产业政策与市场趋势,最新技术与商业化进展,化学法与生物基不同路线技术的成本与环保竞争力,新建项目投资,上下游一体化,高端聚酯新材料产品性能与竞争力比较,高端下游应用开发等。    

   


    

    聚酯材料(包括聚酯化纤和聚酯薄膜)的产能过剩问题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典型挑战。以下从聚酯化纤和聚酯薄膜两个领域的现状、成因及解决路径分别分析:


一、聚酯化纤领域的产能过剩

1. 现状与成因

- 需求端疲软:传统纺织服装行业增速放缓,全球快时尚消费趋于饱和,叠加国际贸易摩擦(如欧美市场对化纤制品的限制),导致需求增长低于产能扩张速度。

- 供给端过度扩张:过去十年国内聚酯产业链(PTA-聚酯-化纤)投资过热,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中小企业重复建设导致产能集中释放。

- 结构性矛盾:低端常规化纤(如普通涤纶长丝)占比过高,而高附加值、功能性纤维(如高强低缩、阻燃、生物基纤维)供给不足。


2. 解决路径

- 产品升级与差异化:

  - 开发功能性纤维:例如智能调温纤维、可降解聚酯纤维、再生聚酯(rPET)纤维,满足运动服饰、医疗等领域的高端需求。

  - 向产业用纺织品拓展:推动化纤在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土工布、环保过滤材料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减少对传统纺织的依赖。

- 绿色化转型:

  - 加速再生聚酯技术普及,通过化学回收技术(如甲醇醇解)提升再生纤维性能,对接国际品牌商的可持续采购需求(如欧盟碳关税要求)。

  - 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碳排放、能耗标准等政策倒逼低效产能退出。

- 国际化布局:

  - 向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转移部分产能,利用当地低成本劳动力和关税优惠,规避贸易壁垒。

  - 通过技术输出(如聚酯成套设备出口)绑定海外市场。


二、聚酯薄膜领域的产能过剩

1. 现状与成因

- 低端薄膜同质化竞争:普通包装膜(如食品包装)技术成熟,大量企业扎堆生产,导致价格战激烈,利润率持续压缩。

- 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光学级薄膜(如偏光片基膜)、电子级薄膜(如柔性电路板用膜)仍被日韩企业垄断,国内企业技术突破不足。

- 新兴领域需求未充分释放:尽管新能源(光伏背板、锂电池封装)、显示面板等领域需求增长,但国内企业受限于工艺稳定性、专利壁垒,产能转化率低。


2. 解决路径

- 高端化突破:

  - 聚焦光学薄膜(如扩散膜、增亮膜)和电子薄膜(如MLCC离型膜),突破双向拉伸(BOPET)工艺中的厚度均匀性、表面涂布技术瓶颈。

  - 联合科研院所攻关功能性涂层技术(如抗静电、高阻隔涂层),提升产品附加值。

- 绑定新能源赛道:

  - 扩大光伏背板用聚酯薄膜产能,开发耐候性更强、成本更低的迭代产品。

  - 切入锂电池产业链,开发耐高温、高绝缘的电池隔膜或铝塑膜内层材料。

- 差异化竞争策略:

  - 针对细分市场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农业用光转换膜(调节光照促进作物生长)、医疗用无菌包装膜。

  - 布局可降解聚酯薄膜(如PBAT/PET复合膜),应对塑料污染治理政策。

-产业链垂直整合:

  - 向上游延伸至特种聚酯切片研发,向下游与终端用户(如面板厂、电池厂)联合开发定制化薄膜,提升产业链粘性。


三、共性策略

1. 政策引导与行业协同:

   - 通过行业协会制定产能预警机制,避免无序扩张。

   - 推动兼并重组,形成大型集团整合技术、渠道资源。

2. 技术驱动升级: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设备(如双向拉伸机)国产化,降低高端产线投资成本。

   - 推广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良品率、降低能耗。

3. 循环经济模式:

   - 建立聚酯废料(废旧纺织品、薄膜边角料)回收体系,构建"原料-产品-回收-再生"闭环,降低原材料成本并符合ESG要求。


总结

   聚酯产能过剩本质是结构性矛盾,需通过"淘汰低端、升级中端、突破高端"实现动态平衡。聚酯化纤需从纺织红海转向工业蓝海,聚酯薄膜需打破进口替代天花板,两者均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绑定碳中和、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方向,将过剩产能转化为升级动能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发江程广场2号楼520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6

域名备案:沪ICP备17024305号-2 

沪ICP许可证号: 沪B2-20200070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