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
今日商品数
商品 店铺

历史记录

产品越做越低端,陷入内卷、流量、账期死循环!“三无”防晒服的出现或许是底线突破后的一种必然

作者: 化纤头条

2025-06-18

随着夏天的来临,防晒服作为近些年来流行起来的避暑利器也开始热卖起来,但有阳光的地方也有阴影,近期央视曝光“不防晒的防晒服”事件,表面上是不法商贩假冒伪劣,实际是内卷下的某种必然。

央视曝光“不防晒的防晒服”

6月8日,央视财经频道曝光了防晒衣市场乱象。部分宣称具有防晒功能的产品,实际防晒效果远不达标,甚至存在严重的虚假宣传问题。

据央视报道,徐州海诺服饰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透露,在其公司销量领先的这款防晒衣,实际紫外线防护系数仅为“30+”,但在电商平台的宣传中,却声称达到 “50+”。成人款、儿童款防晒衣均是如此。

商家称,消费者很难辨别防晒衣的真假品质,在直播间中用紫外线感应卡测试防晒衣的效果,只是商家玩的一种把戏,无法真正测试出防晒衣的品质。

而在江西上饶的信丰服装加工厂,这里所生产的防晒衣不仅未标注产品名称、厂名、厂址等信息,防晒衣包装袋上印着“UPF50+” 的标识。谈及紫外线防护系数时,公司负责人未正面回应,反而强调消费者不会真的拿去检测,所以数值可以随便填写。

该公司还提供“私人定制” 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随意定制外包装袋上的防晒指数标识。可就是这些“三无” 防晒衣,最畅销的一款年销量竟高达30多万件。

不仅标识造假,制作这些防晒衣所使用的布料也存在问题。在浙江绍兴的轻纺城,一些布料商会直接拿出紫外线防护系数不达标的布料,并透露这些不合格的布料,正是众多厂商制作防晒衣的原料。

布老板:产品越做越低端

新闻中报道的最畅销的一款“三无”防晒服,一年可以卖出30万件,看似数量不少,但如果30万件劣质防晒服换算成面料,也就是百万米的量级,而这些面料必然也经过了百般压价,面料商实际能挣到的利润也非常微薄。

现在的纺织行业内出现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当一款面料流行起来,市场就会蜂拥而至,把这款面料的利润马上就压下来,一两个月这款面料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然而这还只是第一阶段,接下来,市场就会慢慢研究这款面料的平替,思考能不能用更加常规的产品达成类似的功能,达成面料价格减半,功能达到6-8成的效果,发展到最终阶段,就会演变成新闻中报道的那样,拿着劣质的产品跑量,价格是便宜了,但连最基础的功能都达不到,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布老板也抱怨,同样的客户,这两年从我们手里拿的货越来越低端,用的原料越来越差,仿佛只要价格便宜,别的都不重要一样。

陷入内卷、账期、流量死循环

这两年服装网购曝光的假冒伪劣事件也不少了,不但有“不防晒的防晒服”,还有“没羊绒的羊绒衫”以及“没羽绒的羽绒服”,这些事情的接连出现,说明现在一味追求低价的模式对产品的质量以及对消费者的保障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

目前的纺织市场,尤其是服装网售市场,陷入了内卷、账期与流量的死循环。

在网上购买服装,由于没法现场试穿,只能货到手中之后才能知道产品实际如何,在此之前,消费者能够看到的只有平台推流以及店铺、直播间的展示而已,一旦商家弄虚作假,消费者也无法直接分辨,而目前的大部分算法对低价商品有更多的推流,而高价商品如果想要流量,则需要花费更多成本买流量,因此货真价实的商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市场逐渐就会引导商家不断把报价做低。但低价就会压缩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牺牲质量,导致客户退货率上升,回款变慢,最终拉长企业的账期。

消费者是不愿意花合理的价格买到一件保质保量的防晒服吗?当然不是这样,大部分消费者固然不喜欢过高的溢价,但现在的纺织生产水平也足够把大部分服装做到平价,只是产能过剩下的低价内卷,伴随着平台企业的算法逻辑,让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大幅提升,同样也给了不法商贩生存的空间。


提示

×

您当前尚未登录,如需购买当前文章,请立即登录

底部

Copyright © 2035 CF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让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发江程广场2号楼520室 客服电话021-69760516

域名备案:沪ICP备17024305号-2 

沪ICP许可证号: 沪B2-20200070

沪EDI许可证:沪B2-20200070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4050号